耕耘古今·播種天下
千年底蘊·農之根本
天人合一·農裕五湖
加快建設“人才楊凌”,迫切需要實施“一聚二轉三留”的人才方略,一是打造人才聚集的高地,二是轉移人口,三是留住人才。[詳細]
楊凌這座中國農業硅谷已初步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的高地,正在成為支撐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詳細]
我國設在楊凌的唯一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通過示范基地、產業鏈推廣、農高會等模式,突破農業科技成果“最后一公里”。[詳細]
2010年5月26日,在后稷教稼故地楊凌,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創建的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正式開館。[詳細]
石興邦、陳文華等知名農史專家應邀來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展示陳列。[詳細]
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是國內最大的農業科技與歷史文化的大觀園,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農業文明的脈絡就在楊凌留下了清晰的印痕。[詳細]
農業旅游是楊凌的特色,更是楊凌的標簽,楊凌作為首批全國農業旅游示范區,獨特優勢不言而喻。[詳細]
走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園,我們可以感受到“一路一樹、一園一景”的校園風采,以及厚重歷史和優美的育人環境。[詳細]
8月22日,由楊凌示范區旅游局主辦的“百名‘嘗鮮員’跟隨記者免費游楊凌”活動舉行,實地感受了一把現代農業帶來的科技之風。[詳細]
一批批受惠于楊凌示范區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培訓的農民,積極開展農業科技服務,依靠現代農業技術,他們變身為新型職業農民,走上了專業致富路。[詳細]
脫胎于農耕文明的鄉土情懷始終縈繞在現代中國人的內心,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開展,或許更多的中國人不用再背井離鄉謀生計,守住那份鄉土情結。[詳細]
年華流轉,歲月變遷,伴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中國從鄉村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人口大規模流向城市,“家”逐漸呈現種種變化。[詳細]
聚焦農高·耕享天下
絲路契機·承啟未來2000多年來,伴隨著古絲路上的悠悠駝鈴,石榴、菠菜、西瓜、胡椒、苜蓿等果蔬種子陸續走進中華大地,與華夏農業“樹藝五谷”的稼穡文明融為一體,共組東亞強盛文明。
如果說古絲綢之路馱進國門的是果蔬種子,那么,現在楊凌示范區不僅能輸出種子,還能貢獻現代農業栽植模式,一起探尋絲綢之路上的農業交流。
按照陜西省的布局,楊凌將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以企業和相關農業經濟合作體為主,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開展絲路農業國際合作,最為關鍵的還是人才和技術,憑借技術優勢、科研優勢、培訓優勢,楊凌已成為我國開展農業援外培訓和國際農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