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下馬陵]
下馬陵又稱蛤蟆陵,位于今西安市和平門附近。東起和平門,西至文昌門,全長有800余米。相傳,漢朝時著名改革家董仲舒死后,安葬在長安城南曲江附近。一日漢武帝經過這里時,為了表示對董仲舒的尊敬,特別下馬步行,于是民間稱這里為下馬陵,由于陜西話中“下馬”二字與“蛤蟆”同音,所以幾經流傳,便被稱作了蛤蟆陵。如今我們所說的下馬陵和歷史上的地方并不一致,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下馬陵的歷史軌跡。[詳細]

下馬陵又稱蛤蟆陵,位于今西安市和平門附近。東起和平門,西至文昌門,全長有800余米。相傳,漢朝時著名改革家董仲舒死后,安葬在長安城南曲江附近。一日漢武帝經過這里時,為了表示對董仲舒的尊敬,特別下馬步行,于是民間稱這里為下馬陵,由于陜西話中“下馬”二字與“蛤蟆”同音,所以幾經流傳,便被稱作了蛤蟆陵。如今我們所說的下馬陵和歷史上的地方并不一致,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下馬陵的歷史軌跡。[詳細]
文昌門至和平門之間的巷子。我國最具權威性的工具書《辭海》將其定位在和平門里,如今下馬陵其實并不難找,它就在和平門內西側順城巷,現在叫下馬陵街,下馬陵就位于下馬陵街1號,一個干休所院內。一座古典民居式門樓,右側墻上嵌著一塊文物保護碑,有“1956年國家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及“董仲舒墓”等字樣。
長安城東南,與曲江近,“常樂坊內街之東”位置,即今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區校醫院南側。
董仲舒與下馬陵。提到下馬陵就不能不提到董仲舒,下馬陵的位置之所以如此撲朔迷離與董仲舒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相傳漢武帝出于對董仲舒的尊敬,每次游樂時經過董仲舒墓,都要下馬經過,民間就稱此為下馬陵。
衛子夫的陵墓。下馬陵很可能是皇后衛子夫的墓,而“下馬”的皇帝也不是漢武帝劉徹而是衛子夫的孫子劉病已。第一,下馬陵如果正南下去,正好是考古探明的杜城的范圍,下馬陵的位置正好在漢長安南邊,不過相距很遠。 第二,無論說衛子夫葬在長安城哪個城門外的大道東邊,下馬陵的位置都是符合的,因為杜城在今西安的東南方向,而漢長安城在今天西安城的西北方向。
引自《長安志》的《萬年縣》,說蝦蟆陵在縣南六里,即唐人韋述《兩京新記》里所說的董仲舒墓。宋代的萬年縣即清代的咸寧縣,城南六里也就是今西安城南六里。
德潤性文化藝術展覽館分“古代的性崇拜”、“婚姻制度的建立”、“古代的性壓迫和性摧殘”、“日常生活中的性”4個主題展區進行展出,陳列著玉石、銅器、木雕、磚雕、陶瓷、繪畫等類展品200余件。展品中既包括遠古時期的男根崇拜石雕,又有明清時期的春宮畫、妓院里的春錢,還有部分國內外的現當代性文化美術作品。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游客,展館配備了智能化語音講解器,供大家免費使用。
西安城墻景區位于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墻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總周長13.74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城墻是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御”戰略體系,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穩固如山,墻頂可以跑車和操練。現存城墻建于明洪武(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世紀后期中國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下馬陵二號新店鬧中取靜,裝修古樸典雅,沿用紙扇點菜單有特點, 順城巷的位置這二年很火,味道是很原始的京涮,菜也是京涮的幾種經典菜,沒有川味火鍋嫩么多種多樣。
簡直就是文青范的聚集地。裝修很有鼓浪嶼的范,充斥著復古風,沙發和桌椅都是七八十年代的風格。有著舊書和好喝的咖啡,以及老唱片和各種雜志,舊公寓式格局,適合朋友小聚,也可獨自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