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陜西出品】2月27日,陜西省旅游局精心設計的“走進陜西旅游”大型采風踩線活動從古都西安出發,采風團不僅沿著習總書記來陜路線進行調研,還結合習總書記來陜講話中強調的“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新形勢下,要發掘和用好豐富文化資源,大力推進文化建設”這一精神,延伸考察了華山、渭華起義紀念館、太白山等地。全程兩千公里,歷時五天。
-
2月27日一大早,天空紛紛揚揚飄起了雪花,“走進陜西旅游”采風踩線團冒著雪雨首站走進銅川照金。在省旅游局國內(港澳臺)處處長董漢青和銅川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長薛小平的帶領下,采風團成員參觀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
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是二十世紀初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西北地區創立的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1993年5月,照金鎮修建了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目前,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已經被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
-
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是一個集紀念館、美術館、博物館于一身的現代展館,以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歷史為主線,用大量的歷史資料、圖片、文物和各種現代高科技手段,再現了創建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艱難歷程,全面系統地展示了革命先輩和蘇區人民英勇戰斗的光輝歷程,是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國防教育基地。
-
采風踩線團員在當地導游的帶領下,認真地聽著導游的講解,觀看著陳列在館內的歷史資料。跟隨著導游的講解,我們的思緒早已穿越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感受著革命戰士的勇敢與無畏。
-
在革命英雄紀念碑前,采風踩線團員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向創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英雄們敬獻鮮花并致以崇高的致敬,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
-
薛家寨革命舊址位于陜西耀縣照金鎮,這里重巒疊嶂,密林如海,中心地帶壁立千仞,地勢十分險峻,相傳為薛剛反唐時的駐兵之地。
1932年,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前輩在照金薛家寨創建了我國北方地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紅軍利用薛家寨上極其險要的四個天然巖洞分別建成紅軍醫院、被服廠、軍械廠、指揮部等1-4號紅軍寨及其哨卡、吊橋、石砌寨門等防御措施,借此開展革命斗爭。2015年2月14日,這里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照金之行的最后一站。
-
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陜西考察調研的第一站,就是到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看望慰問鄉親們。習總書記的到來,讓梁家河村群眾歡喜鼓舞,倍感驕傲。春節期間,梁家河一下子成為全國黨員干部關注的熱點,來梁家河村旅游的人數達到往年的幾倍。讓一個小山村頓時熱鬧起來。
-
延安市東北方向,有一個叫文安驛的小鎮。文安驛往南,沿著一條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幾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1969年1月,這個偏僻的小山村來了一群北京知青,其中一人就是現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習近平。來到這里后,他們和鄉親們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糞拉煤,一起攔河打壩,一起啃著窩窩頭……
-
知青們到梁家河之后被安排到鄉親們家里居住,習近平先后住過三個地方。在第一戶人家剛住下不久,老鄉家要娶兒媳婦,他就搬到了呂侯生的家里,一直住到1970年村上給知青們修建起知青院,在知青院一住又是五年。這段時期,習近平和鄉親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在呂侯生家居住的日子。呂侯生和習近平年紀相仿,兩個人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
在這里,就是習大大每天勞作之后休息的“臥室”。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接受電視臺專訪時,講述自己當年插隊的經歷,說要過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他說被跳蚤整得痛不欲生,“我皮膚過敏,跳蚤一咬就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膿包,全身長瘡”,為了治住跳蚤,只得把六六粉撒到床單上睡覺,硬抗了三年沒事了。
-
1987年,習近平擔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時,籌資8萬多元,為梁家河村拉通了電,使鄉親們告別了點煤油燈的時代。1993年8月,擔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時,他回到梁家河看望鄉親們,看到村上校舍簡陋,又籌資20多萬元,為村上修建了這所寬敞明亮的小學。現在學生都到縣城和鎮上的中心小學讀書,這里便作為梁家河村史館使用。
-
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的石碑立在梁家河村口,墻上一幅宣傳畫正是以習近平建沼氣池為原型。1974年1月,時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介紹四川利用沼氣的報道后,找到北京支延干部張之森,談了想在梁家河試驗沼氣的想法。時任延川縣委書記申昜主持縣委常委會研究后,決定派習近平等6人前往四川學習。1974年7月,習近平帶領梁家河村民建成的第一口沼氣池產氣點火,這也是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
-
20世紀70年代,地處大山深處的梁家河村交通不便,生產生活十分落后,村民必要的生產生活用品必須步行到5公里外的文安驛鎮甚至25公里外的延川縣城去購買。為了解決村民的實際困難,年輕的大隊書記習近平親自動手,組織群眾
建起了鐵業社、磨房、代銷店、縫紉社,極大地方便了群眾。
-
在這間簡樸的磨坊里,有磨面機、碾米機,由柴油機帶動。裁縫鋪由兩個女社員打理,村民帶著布料去免費做衣服,女社員掙工分。鐵業社同樣如此,打鐮刀等農具,農民不用掏錢了。
-
從梁家河村出來,采風踩線團員又趕赴到楊家嶺。楊家嶺是中共中央領導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間的住處。當年這里還曾進行過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整風運動,現在主要有中共中央七大會址、延安文藝座談會會址兩處可供參觀,在會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著一排窯洞,這就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領導同志們當年的住所。
-
1946年8月6日,毛澤東在這里會見了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同她就國際國內形勢做了重要講話。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和解放日報社社長于光生任翻譯。毛澤東在談話中,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他說:“從長遠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這個談話編入《毛澤東選集》時,題為《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
-
桌子上陳列著的幾本書籍,在經歷了戰火與年代的考驗后,早已失去了原有的質感與“新味”,但飽經滄桑后的味道,更讓人迷戀。看著它們靜靜地躺在書桌上,幻想著當年的革命偉人以怎樣一種姿態來閱覽它們。
-
陜北地處黃土高原腹地,農作物以小麥和蕎麥為主。所以,老百姓的主食是面食。有一種用麥面和蕎面混合制成的面食——饸饹,更是陜北人的最愛。采風踩線團員在梁家河就受到了當地人民的熱情款待,看我們的隊員們,大口的吃面,還有團員戲稱:“走習大大的路,吃習大大的飯”。
-
3月1日,采風踩線團一行從延安奔赴華山。旅游大巴在路上奔波了七個多小時。到華山已是下午3點多,隨后,大家從西峰索道登上了西岳之巔。峻險秀美的自然風光讓人心曠神怡,精神倍增。
-
華山(亦稱太華山,華通花),又稱西岳,為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華山山體倚天拔地,四面如削,更有千尺幢、百尺峽、蒼龍嶺、鷂子翻身、長空棧道等十分險峻之地,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憑藉大自然風云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
3月2日,采風踩線團又向渭華起義紀念館出發。渭華起義紀念館位于華縣高塘鎮,是目前陜西東部最大的集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國家AAA景區。渭華起義為我黨培養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和不少出類拔萃的領導人物。劉志丹、謝子長等革命先驅經過渭華起義的考驗和鍛煉,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將革命的火種引向陜北,為創建陜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打下了堅定的基礎,是中央紅軍結束長征的落腳點,也是全國革命的新起點。
-
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陜西省委號召共產黨員到農村去,到軍隊中去,準備力量,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1928年3月,省委決定在黨的力量強大、群眾基礎較好的渭華地區發動起義,以西安東部為暴動區,成立中共陜東特委,省委常委劉繼曾兼任書記。省委書記潘自力到渭華地區布置檢查,準備在5月初組織農民起義。
-
烈士殉難井——渭華起義遭敵瘋狂鎮壓而失敗,劉孝智、李邦彥等十余名同志被清鄉團匪徒逮捕嚴刑審訊,毒打致死,投尸此井中。我們懷著沉重的心情向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這些亡靈能夠在天堂里安息。
-
3月2日下午,采風團從渭南奔赴寶雞太白山旅游度假區,一覽秦嶺主峰地別樣生態旅游魅力。在當地有關領導的帶領下,采風踩線團來到了太白山景觀之一——潑墨山。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到此觸景生情,臥石暢飲太白美酒,豈料“舉目山水皆是景,詩到多時苦難吟;拋筆飛硯入云端。留下千古潑墨痕”。 至今墨跡未干,所以這里被大家稱作潑墨山。
-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56325公頃,保護區于1965年經陜西省政府批準建立,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生態系統和自然歷史遺跡,太白山為自然保護區,是一天然植物園和動物園,山上古木參天,古有“太白山上無閑草”之說。 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植被垂直分帶明顯。高等植物有2000余種,太白山的獨葉草為世界罕見,極其珍稀,重點保護植物有連香樹、水青樹、星葉草、太白紅杉等21種;太白米、太白參都為上等中藥。太白山有鳥類230余種,獸類40余種,大熊貓、羚牛、豹、金絲猴等為珍稀動物。
-
3月3日,采風踩線團登上了西安城墻、走進了西安博物館。西安博物院是陜西省西安市的一座集博物館、名勝古跡、城市園林為一體的博物館。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13萬件,其中擁有國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14400件,并有相當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秦漢唐等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朝代。西安博物院以著名唐代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雁塔為中心,整體按文物鑒賞、旅游觀光、綜合服務三大功能區設計,形成集博物館、名勝古跡、城市公園為一體的歷史文化休閑場所。
-
2月15日,習近平參觀西安博物院時說,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
2月15日晚8時20分左右,正在陜西考察調研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一行登上西安古城墻。據了解,習近平總書記一行是從南門廣場通過吊橋越過護城河,由永寧門進入城墻景區。 3月3日,采風踩線團沿著習大大的路線,登上了西安古城墻。西安城墻位于西安市中心區,有城門四座,現存城墻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