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氏倮——絲綢之路上有史可查的首位商人
絲綢之路的真正發現者是一位商人,因為絲綢之路原本就是一條絲綢貿易之路,而這位商人,便是早于張騫通西域77年的秦國大商人烏氏倮。



絲綢之路的真正發現者是一位商人,因為絲綢之路原本就是一條絲綢貿易之路,而這位商人,便是早于張騫通西域77年的秦國大商人烏氏倮。
了解到烏氏倮通過販賣絲綢發財致富的消息,具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看到了其中所蘊含的巨大商機,并支持和推動了絲綢之路的貿易交換。
77年后,匈奴的興起、侵擾阻撓與中國進行絲綢貿易的月氏人和塞人的東行,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以保障絲路貿易暢通。


隋煬帝大業元年“遷天下富商大賈數萬于東京”,陜西商人已是“去農從商,爭朝夕之利”,培植了陜西商人的社會基礎。
盛唐后,在通商貿易中,陜西涌現出許多富可敵國的大商賈,形成了陜西商人歷史上的第二次發展高潮,位居“三大商幫”之首。
隋唐以后陜西由于國都所在,陜西商人以“帝都商人”的雄姿在唐帝國的廣袤區域內縱橫捭闔,將大唐商人雄姿釋放得淋漓盡致。

在清代,陜西商幫無論是經營范圍,還是經濟實力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并擺脫了明代從屬政府需求的被動局面,真正把自身發展安放在了順應商品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上,基本達到了其發展的鼎盛時期。
明清時期,陜西商人和山西商人攜手壟斷了中國中西部貿易通商達五百年之久,制造了中國中西部商品經濟的神話,在經營鹽業中獲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們內部開始分化,陜西鹽商與山西鹽商分道揚鑣,最終陜西鹽商得到長足發展,為陜西商幫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陜西鹽商在面對新形式的大分化、大改組中失敗,鹽商從此一蹶不振。在兩淮鹽場,由于不能和徽商競爭,而陸續退出。
清末多發的戰亂則成了陜商迅速衰敗的催化劑和直接原因。在陜甘回民起義中,富賈巨商數百年貿易通商積累起來的財富被焚掠殆盡。
陜商相當一部分出身農家,他們在取得商業利潤后并不是擴大經營規模,而是購田置地,修建住宅。不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
數百年后的今天,秦商再次遇到同當年十分相似的歷史環境,“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戰略契機再一次把陜西推到了發展的前沿,為陜西、為秦商提供了新的發展歷史機遇。怎樣重拾祖先“駿馬快刀英雄膽,干肉水囊老羊皮”的篳路藍縷創業精神,學習他們不畏險阻,闖蕩天涯的開拓精神和銳意進取的求富精神;如何發揚歷史上秦商人的誠實經營,恪守賈道,學習他們富而不狂,施予扶貧,惠及鄉黨的忠義精神;怎么樣順勢而起,觀念先行、理念先行,勇于走出去,勇于抱團,勇于共享渠道;將這些落實于行,秦商才能重起秦商番號,重振秦商輝煌,重鑄秦商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