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呂不韋門客編撰的《呂氏春秋》和戰國末年趙國史官編撰的《世本》所記的傳說最流行,兩本書認為最早的衣服是黃帝是的胡曹所作。[詳細]
在寶雞市也發現了與半坡文化同時期的一個彩陶,上面畫有婦女穿著衣服采摘果子的側面圖像,服裝是由兩個三角形構成,上衣和下裙是分開的,這是上古中國服飾標準的制式,即上衣下裳。[詳細]
祭祀時,只有皇帝一個人穿黑(玄)色祭服,其他人卻穿彩色祭服。秦朝還規定三品以上穿綠袍深衣,庶人穿白袍,皆以絹帛做成。[詳細]
陜西城固人張騫兩次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從關中長安出發,把成千上萬匹上等絲綢精品運往西域各國,開辟了我國與西方古國的商貿交往通道,并將中國的服飾文化傳播到西方世界。[詳細]
隋代雖然在大業年間制定了服飾制度,但并沒有認真執行,隋煬帝經常帶大臣們下揚州、杭州一帶游玩,與臣子們穿戎裝出行,破壞了服裝秩序。[詳細]
從唐高宗總章元年開始,黃色被規定為皇帝專用色。紫色是三品以上官員服色,后來四品服緋色,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百姓服黃白色。[詳細]
從達官顯貴到普通百姓;從服裝的質地色彩,到不同的穿著場合;從局部點綴,到整體搭配,經過官方的一次次審定,宋代的服飾制度可以說是無處不講究,人們只有百般注意,處處小心。[詳細]
《歷代帝后像》十多個元代皇后衣飾華麗,以金銀珠寶為飾現象普遍,而且一律按照漢民族貴族的習慣穿著,但帝后頭上的顧姑冠卻是他們本民族的。[詳細]
要給孩子戴“長命鎖”,關中農村時興戴“韁繩”,再拜一個干爸,關中農村叫拜干大,讓孩子有除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來關愛和保護。長命鎖是掛在兒童脖子上的一種裝飾物,韁繩是用黃布裹成圓棒,盤成環形,下面做成連在一起的彎曲連綴形狀,再用紅繩子或紅布裝飾點綴。[詳細]
陜西以關中為核心,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由于由于歷史上有十三個王朝建都于此,所以文明程度非常高,因而人才輩出,文化成果卓著,在很漫長的歷史時期,秦文化曾引領著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詳細]
陜南人著衣和關中、陜北形成迥然不同的風格。陜南地處秦巴山地,多河谷盆地地形,一年四季多雨、濕潤,氣候溫暖,男人女人多著單衣、夾衣,衣服顏色亮麗,與其水鄉環境形成和諧呼應,服色以藍色、白色、紅色、綠色為主。[詳細]
羌族古風純樸,愛好安寧和平,故從服飾色塊構成上,沒有過于紛繁、濃烈的色調,反在以藍為基調色板上飾以白色,周邊局部如衣襟、袖口,領沿裝飾彩色的細紋,似白云、藍天,以大自然烘托陪襯,不竟讓人回想起遠古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情景。[詳細]
秦漢時代,陜北一帶經濟有較大發展。達官貴人的衣著顯然以絲綢為主,寬袍大袖高冠;農夫著長褲短袍,頭頂平冠或葛巾;狩獵者著緊身衣褲;舞女則長舒衣袖,軟裙飄逸。宋元之前,眾多民族雜居,漢與匈奴、羯、氐、羌、黨項、回紇等游牧民族先后共同生息,皮毛以及毛織品的使用比較常見。[詳細]
30年代中期,中國國內形勢發生著重大變化,中央工農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在這里建立了紅色革命根據地,這里的服裝發生著巨大變化,首先黑白色、藍色、綠色、紅色服裝在這里交匯出現。以革命紅軍灰藍色、月白色加紅五星的軍裝為主旋律。[詳細]
陜西的紡織服裝產業有一個產業鏈比較齊全,就是“安全防護用紡織服裝業”,生產職業裝、工作服,這些職業裝和工作服的面料具有防靜電功能、阻燃功能、防酸堿功能。現在的陜西服裝行業里,以西安工程大學為科研主導的“安全防護紡織材料服裝產業”研發,支撐了陜西服裝產業的半壁江山。
我們需要弄清楚,文化歷史范疇內的服飾是什么、生活服飾是什么、二者有沒有可能結合、可能性多大、它什么時候會自然的結合、現在推崇一些服飾有沒有那么大的作用。老百姓在選擇衣服沒有太多的理由,就是看能不能彰顯自己的個性,看看有沒有存在感,這些就是穿衣服的動機。
現在的唐裝已經有點偷換概念了,唐裝流行起來的時候其實大家并不了解它究竟是唐代的服裝還是華人中國的服裝。APEC領導人唐裝的主要設計者余鶯,曾經在設計唐裝的時候就說過,唐裝名稱是取自于外國人對華人的一種稱呼,和唐人街是一個概念。“Town”實際上是一個鎮,一個街的名稱。最后這個“Town”剛好和咱們這個“唐”是諧音,外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所以我覺得,唐裝是專門為華人做的一種服裝,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服裝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