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鳳凰陜西文化探秘團隊走進榆林,解讀文化遺存,剖析背后深層次內涵,探尋多樣性“和合”內涵。
-

呂建福
陜師大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

吳洪琳
陜師大統萬城研究專家
-

田榮軍
美術學博士
-

王智
西安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
-

王建新
文化遺產學院教授
-

陳峰
歷史文化學院院長
-

劉景純
經濟社會研究專家
-

呂建福
陜西師范大學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榆林因地緣具有文化多樣性
榆林是一個農牧業交界區,也是一個地理坐標,是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一個交界線。在榆林紅石峽刻有“華夷天塹”四個大字,“華夷”即是漢民族和少數民族的一個界限,“天塹”是一個地理上的界限,也是文化上的一個界限。
民族大交流大融合造就文化的鼎盛
現在的“一帶一路”提出的新的絲綢之路和古代絲綢之路,雖然環境變了、交流方式也變了,但都是不同文化的交流、都是經濟貿易的交流,在這點上是一樣的。古代絲綢之路積累的經驗對于現在的“一帶一路”有很重要的借鑒作用。
-

吳洪琳
陜西師范大學匈奴及統萬城研究專家
統萬城: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漢族文化對匈奴文化的影響史書上記載偏多,匈奴文化對漢文化的影響記載非常少,這可能和史書的敘述方式以及關注的視角有關。王昭君出塞就遵循匈奴的婚俗,王昭君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呼韓邪死后按匈奴婚俗她轉嫁給庶子為妻。當然這種影響是出于匈奴聚居區的影響。
統萬城的建立受漢族文化影響
游牧民族本身是無城居生活的,逐水草生活。但由于處于農牧交界地帶,跟漢族經常交往,自然會受到漢族的影響。再加上赫連勃勃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草原這個舞臺并不能滿足他,他的理想是南下中原甚至到長安,這是他的意圖所在。
-

田榮軍
美術學博士
綏德石雕——手指尖的中國文化
石獅子并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文化形象,事實上,最早的中國是沒有石獅雕刻的。先秦以前,中國人認為最兇猛的動物不是獅子是老虎,很多原始的雕刻表面是兇惡的龍或虎,例如青銅器、酒樽。
綏德石雕——手指尖的中國文化
真正讓獅子形象成為中國人崇拜的石刻藝術是在唐代。武則天修乾陵時,給乾陵的朱雀門(南門)兩側修筑兩尊巨大的石獅子,呈蹲式,從地面到頭頂帶上底座,有三米多高,非常兇猛、威嚴,代表了皇家的權威,這是武則天的首創,把獅子視為對她的守護。
-

王智
西安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
大夏國蒸土筑城之謎(一)
古代最先進的筑城技術,古代最嚴酷的檢驗標準,馬背民族的筑城之夢,草原君主的野心,中原王朝的夢魘,匈奴人的弓弩催生了胡服騎射、秦直道、萬里長城、絲綢之路、開發西南夷....最后的匈奴單于一統萬邦的理想,淹沒在草原大漠的盡頭
大夏國蒸土筑城之謎(二)
每當草原上崛起一代代雄才大略的君主時候,那就是中原王朝君主揮之不去、寢食難安的夢魘。它壓迫著中原君主的神經。歷史上記載的無論是西方的還是東方的著名匈奴君主都有一種桀驁不馴、殘暴、目空一切、雄心勃勃的王者心態。
-

王建新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
九邊重鎮:多民族發展與融合
匈奴從西漢晚期開始,也就是從公元前1世紀開始,一部分南匈奴已經和漢王朝結盟,而且逐漸的和漢人融合到一起,甚至進入到漢地居住,而赫連勃勃這一只匈奴實際上是南匈奴的一部分,換一句話來說,他們已經是非常漢化的匈奴了。
九邊重鎮:多民族發展與融合
統萬城有多方面的作用,不僅僅是作為政治統治的中心,甚至也作為軍事中心。還作為手工業的中心,城外現在發現的也有手工業的作坊,比如說要制作各種各樣的兵器、生產工具。也包括其他的日常生活用品,這是政治、軍事、經濟多方面的一個中心,作為一個城來說。
-

陳峰
西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
鎮北臺:軍事文化經濟匯聚平臺
鎮北臺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臺有這個道理,但也不一定完全如此。因為長城很長,東邊從山海關一直到西邊的嘉峪關,鎮北臺實際上是陜西北部榆林地區一個重要的軍事瞭望臺,它的確是這個時期軍事防御的重要設施,也是民族融合、邊界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鎮北臺: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鎮北臺只是這段長城中比較突出的一個烽火臺、瞭望臺,應該說這一段長城特別是在明代,這里設立九邊重鎮之一,設立九邊重鎮的延綏鎮,它對當地各方面,剛才也說了對文化、生活、習俗、民風它都有的很多影響。
-

劉景純
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
鎮北臺:民族經濟文化發展見證
明代的這個洪山市,也就是我們說的鎮北臺下面的洪山市貿易,它是有嚴格規定的。首先,這個互市按國家的規定它是一年一度只有一次,而這個互市一般是由地方的巡撫或者總督來主要負責的。
鎮北臺:民族經濟文化發展見證
從明朝的歷史來看,北方的這些各部落多次要求和明朝延邊進行互市,以滿足他們物質的需求。事實上,在以前也有不同程度的互市現象,比如說像賈晉時期,賈晉三十一年,就有趙燕隋互市這樣的記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