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你的溫度
【文:楊志馨 圖:張紅雨 楊志馨】因為山勢險峻,華山上很多地方并沒有路,更別提依靠機械設備進行運輸。山頂上的物資、游客產生的垃圾以及建設物料等就需要“挑山工”一步步扛到山頂。華山海拔2154米,東西南北中5個主要山峰有數不清的攤點和接待處,華山巨大的吞吐量也給“挑山工”帶來生計和壓力。有人說“挑山工”是帶有悲情色彩的“古老”工種,也有人說它只是一種社會分工,但不論怎樣,“挑山工”都是被人稱贊的、同情的。
華山西峰“青龍脊”,長300余米,寬約1米,石色蒼黛,形似龍脊,是華山險道之一,挑山工們依靠一副扁擔、一根長繩,或者一個背簍、一根杵拐就是掙錢養家的家當。
現在華山西峰索道、北峰索道已成為大多數人上華山的首要選擇,部分物資也可依靠索道運輸上山,但為保護山體,索道并不能全部覆蓋,很多地方還需人力背上山。山上很多山路,例如蒼龍嶺、老君犁溝 等都是他們必經之地,山路常常垂直90度,普通游客都需手腳并用,何況他們還挑著扁擔,背著重物, 他們所到之處,必然會引發一陣稱贊。
華山上建筑所需的木頭、水泥等建筑材料,以及吃的、用的、玩的都全靠挑山工肩挑背馱運上山。山上 的商品價格相對于山下要高出許多,但目前經營買賣的商戶們給挑山工的報酬計價是:運上山的貨物以 0.5元/斤計算;運下山的垃圾以0.3元/斤計算。挑山工早上把貨物挑上山,下山時把山上的垃圾帶下山 ,這樣一天下來,年輕力壯的可以掙上100多元,而年老體弱的只有幾十元,甚至更少。
為緩解上山途中的勞累和苦悶,很多挑山工會找點樂子打發時間,比如唱唱歌、聊聊天,或者與路上休息的游客談談家常,偶爾也有好心人會給點小費。
很多挑山工在上山的時候也有自己的竅門,怎么上山不累?怎樣能分散重力?經過常年的經驗,他們也形成了一種“挑工文化”。對挑山工而言,并不是上山快就是好,他們講究勻速挪動步子,調節呼吸和氣息,移步上山,而有些挑山工則會以大聲叫喊的方式釋放重量,一手拖著扁擔,一手拿毛巾擦汗。
在攀登華山的路上,游客會遇見很多挑山工,他們都不自覺的為挑山工讓路,讓他們先走,然后再伸出大拇指為他們真心的點個贊。
有很多人提出疑問,力氣活那么多,為什么偏偏選擇做挑山工這樣一個“活上加活”的工作,他們圖什么?是工資多嗎?據我們了解,挑山工上山下山一趟最多也不過百元,幾十也有,有的挑山工說自己已經在華山做挑夫二十幾年,早已對這座山產生感情,上山似乎成為生活中的必要調味劑。
華山上有這樣一位“有名”的挑山工:程玉良,已年近70的他,身體依然硬朗。他常常負責一些沒有工資的生活垃圾的處理,一根扁擔,一支笛子,滿面春風。
文化探秘之旅專家團隊的田榮軍老師,專門為程玉良老人畫了自畫像并慷慨相贈,老人開心的讓老師再寫幾句話,于是就有了:“華山頂上活風景”的評價。
他時常與游客斗趣,單腿而立,搖頭晃腦,一口笛音也是自學成才,邊走邊停,樂樂呵呵供游客拍照。他早已成為華山的名人,隨身帶著一本相冊,里面裝滿了作為挑夫的他的照片以及被媒體報道的剪報,并以此為豪。
都說挑山工是用腳丈量華山的人,見證了華山一年又一年的變化。有的游客看見他們確實辛苦,紛紛對山上的高價商品表示理解,有的甚至說可以把價格再提高一點兒,有的也想在半路就買一些他們的貨物,讓他們少背點,但都遭到了挑山工的拒絕,他們為景區服務,必須保證每一份貨物量足料夠。
掙“血汗錢”的挑夫,華山上共有200多人,他們大都來自陜西、四川等地的貧困山區,沒有文化,也沒手藝,就憑一身力氣吃飯,這里頭甚至有女挑夫。
這座以險峻稱雄于世的華山,讓普通游客以登上山頂,挑戰自己的膽量和體能為自豪。同時它也養育著世世代代陪伴它,與它一起共度風雨的一群人——挑山工。
挑山工——華山的風骨。
如果你身邊有奇聞異事或溫暖感人的故事,請提供給我們拍攝線索或圖片,我們將在作品后為你標注署名并且有機會獲得由鳳凰陜西提供的精美獎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