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農民“帶地”進城落戶 社保教育就業都有著落

74歲的薛江泉接過新戶口本,結束了自己74年的農民身份本報記者郭曉蓉攝
本報記者走基層
等了大約3分鐘,74歲的薛江泉笑呵呵地接過自家的新戶口本,戶別由“農業家庭戶口”變成了“居民家庭戶口”,兩字之差讓當了74年農民的薛江泉及家人徹底轉變了身份。
在7月18日的渭南市公安局臨渭分局三張派出所戶籍室里,另一位來辦這項業務的張代君說,“我家孩子一直在城里工作,這下總算是身份和工作地‘接軌’,成了真正的城里人,以后娃找對象就更容易了。”
>>尷尬
想當真正“城里人”
與一直生活在農村的薛大爺不同,李亞利25年前就在城區賣雪糕、賣水果,后來開起了自己的打印店,9年前還在附近買了房子。一晃25年過去了,她和她的小店都在城里立住了腳,一家人實際生活與城里人無異,但卻依然沒有歸屬感。“戶口問題沒解決,總覺得自己和城里人不一樣。”李亞利說。
由于戶口的問題,2000年前后,女兒在城里上初中時,每學期還得交500元“借讀費”。“在娃上初中前,我四處打聽如何進城落戶,但派出所的答復一直是‘沒有政策’,戶口也一直未能解決。”李亞利說。
>>政策
想進城落戶幾乎都能進
渭南市推進有條件的農村居民進城落戶辦公室工作人員梁剛介紹,從2010年開始,渭南開始探索推進農村居民進城落戶,分階段地推動農村居民向小城鎮、區縣城、主城區域內聚集。截至目前,全市農民進城落戶42.2萬人。今年已進城9.4萬人。
“我們從戶籍改革入手,明確了幾個進城落戶條件——只要在城鎮就業、交納社保、自主創業和購買住房,符合其中一項就可以落戶。幾乎只要想進城落戶的農民就能進。”梁剛說。
“圍繞進城農民的就醫、養老等需求,全市已擴建5個醫院、18個衛生院、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80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以及改擴建5個敬老院、26個城市社區服務中心和183個社區服務站。”梁剛說,渭南市計劃到2015年末,累計向城鎮轉移人口80萬,目前,還有近40萬人在等待進城。
很多農民依然有顧慮。“剛開始我們宣傳政策,很多人都不理解,怕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臨渭區三張鎮勞動保障事務所所長李積憲說。
梁剛說,是否放棄宅基地和承包地,必須完全尊重本人的意愿,不得強制或變相強制收回。也就是說,允許農民“帶地進城”。
>>保障
社保、教育、就業都有著落
除了名稱的變化,進城落戶農民在生活上能不能真正地向城里人不斷靠近?會不會被擠壓在城市社會和農村社會之間,既失去了農民的優勢,又享受不到城里人的甜頭?
梁剛打了個形象的比方,說會發給他們“五件衣服”——包括就業、住房、社保、教育、衛生。
想找工作,可以在農業、人社部門及所屬公共職業介紹所登記求職,享受免費職業介紹,每人每年還可以享受一次補貼標準最高1000元的免費就業培訓;住房保障,享受和城鎮居民同等待遇,符合條件的可申請購買經適房、廉租房;社保的選擇權更多,既可以像以前一樣繼續參加新型農保,也可以轉成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或是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也能自愿選擇;子女就學時,只需提供戶口本、父母身份證、監護人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或農民工個體經營營業執照,通過審查即可。
據悉,渭南市教育局還特別規定:“學校不得將進城落戶農村居民子女單獨編班,要將他們與本地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本報記者郭曉蓉
- 社會
- 娛樂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傷多人被擊斃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