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毅,西安市人民醫院(西安市第四醫院)陜西省眼科醫院副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世界眼科組織西安眼科中心首席白內障專家,西安市醫學會眼科分會主任委員,西安市醫學會眼科分會白內障學組名譽組長,陜西省醫學會眼科分會白內障學組副組長,陜西省醫學會眼視光專業學會常委,陜西省醫學會眼科分會委員,陜西省、西安市眼科高級職稱晉升評審專家。
編者按
2018年7月,一張照片在西安人的朋友圈火了,照片里時年58歲的醫者雙膝跪地為5歲的雙眼先天性白內障患兒進行術前散光軸定位。由于患兒年齡小,術前和術中都需要人為進行水平和散光軸定位。為提高手術精準性,他雙膝跪地,與患兒保持同樣高度,一邊安慰患兒,緩解其緊張,一邊為小患者進行定位。他的這一跪,不僅感染了手術室的每一位醫護人員,更是他醫德醫風的真實寫照。
王從毅為患兒進行術前散光軸定位
他是王從毅,西安市人民醫院(西安市第四醫院)主任醫師,陜西省眼科醫院西安市第四醫院眼科病院副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世界眼科組織西安眼科中心首席白內障專家,陜西省萬名復明幫困慈善行動技術顧問,陜西省、西安市眼科高級職稱晉升評審專家,“西安市學術技術帶頭人”“西安市勞模”“陜西省勞模”、首屆“西安之星”、“首屆最美醫師團隊”。
近日,王從毅接受鳳凰網陜西《醫者仁心》欄目專訪,他說:“醫者,應不忘初心,刻苦鉆研,傾盡所學為人類健康不斷努力……”這正如他的名字,遵從內心,堅毅無悔。
西安市人民醫院(西安市第四醫院)陜西省眼科醫院副院長王從毅接受鳳凰網陜西專訪
醫路漫漫 其修遠兮
由于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和興趣愛好,1979年高考時,王從毅堅定的選擇了醫學之路。大學五年,王從毅對專業的熱愛與鉆研可以說到了癡迷的地步,他多次獲三好學生稱號,成為學生標兵。畢業后,被時任西安市第四醫院眼科主任的劉忠人一眼挑中,從此,這個眉清目秀、踏實好學的小伙子就開啟了他36年的漫漫從醫路。
1991年,陜西省衛生廳委派援蘇丹醫療隊,王從毅被選中赴蘇丹工作兩年。當時他的愛人剛從外地調回西安,一家三口團聚沒幾天,就要面對分別,但王從毅和愛人毫無怨言。王從毅深知,作為醫者一定要懷揣大愛無疆精神,家庭需要自己,祖國更需要自己。在醫療隊即將出發時,王從毅突發急性闌尾炎,為了不拖延全隊出發時間,手術完成后,王從毅就和隊員們一起出發奔赴蘇丹。在蘇丹的兩年時間里,王從毅克服設備短缺、環境惡劣和瘧疾流行等困難,診治了大量的眼部疾病患者,并針對白內障這一高發疾病,因地制宜地開展了現代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手術,解除了蘇丹人民的病痛。那時沒有手機,沒有互聯網,兩年不能回國。于是,他經常寄思念與明月,盼其隨風直到家人旁。
上世紀90年代,王從毅在西北地區最早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2000年最先開展了預折式人工晶體植入,2003年在西北地區首次開展可調節式人工晶體植入手術,2007年率先開展有晶體眼人工晶體植入術矯治高度近視……多年來,王從毅致力于眼科白內障技術的提高及推廣工作,以高超的技術、人性化的服務在西北地區樹立了白內障大師的地位,形成了自己團隊的品牌。據不完全統計,由他帶領團隊年完成手術量達1.2萬余例,位居全國前10名。
西安市人民醫院(西安市第四醫院)
為醫為人 仁心仁術
立醫先立德,為醫先為人。從醫36年,王從毅一直用正直與博愛的品行演繹著光明使者的故事。
“王主任,太感謝您了,我和我老伴兒‘對面不識’都十幾年了啦!手術這么成功,又能看清的感覺可真好啊。”術后恢復的郭先生和老伴,專程從深圳飛來西安看望王從毅時激動地說。
郭先生是陜西省書法協會會員,高度近視和十幾年的白內障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和生活。多年來,因不了解白內障手術,加之有朋友做白內障手術效果不佳,他內心十分抗拒,但被白內障折磨的視力不斷下降,后來聽說西安市第四醫院王從毅主任白內障手術在西北地區首屈一指,便慕名前來。得知郭先生十余年諱疾忌醫的原因,王從毅十分耐心地開導他:“我知道你擔心什么,你要相信醫生,我們有信心把手術風險控制到最低,眼睛治好了,你生活也方便,愛人和孩子也放心嘛!”經過多次的術前勸導和技術分析,郭先生終于同意做手術并植入多焦晶體。術后,郭先生左右眼視力均恢復到0.5,他激動地逢人就夸,“四院眼科就是厲害,王從毅主任名不虛傳,果然是名醫!”
按照醫院規定,每周例行的專家門診每半天接診20人次,為了使遠道而來的患者都能夠及時就診,王從毅常常加號至70—80個。他說:“有時候確實病人掛號很難,尤其是外地病人,作為我們醫生而言,無非就是拖延一會下班時間。”
其實無論任何患者,任何手術,王從毅都面如平湖,淡定自若。這是自信使然,是多年專業技術的歷練,更是大醫者的專業素養。
患者答謝字幅
伯樂相馬 獎掖后學
今年8月,西安市人民醫院(西安市第四醫院)順利實施了西北地區公立醫院第一例飛秒激光輔助白內障超聲乳化+PanOptix新一代自然視覺三焦點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手術由王從毅親自執刀,整個過程耗時不到10分鐘。王從毅在堅持勇攀高峰、引領西部眼科頂尖技術的同時,亦不忘弘揚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他格外注重對年輕眼科醫師的傳承和培養,親自指導年輕博士、碩士醫師的手術操作及科研立項,曾榮獲醫院“伯樂獎”。“我平時的帶教過程要求比較嚴格,是希望他們能夠掌握更好的技術,希望他們做出的任何一場手術都像藝術品一樣,”王從毅說,雖然他在手術,但實際上他還在用余光觀察助手們拿器械的動作是否標準。手術的好壞,往往是需要同行來評價的,別的醫生看到這場手術說非常好,達到這個效果,這才是他對年輕醫師的要求。
每天早上晨會交班,是每個醫院的日常環節,但王從毅卻把這樣的小事也利用起來,變成了生動的帶教課堂。有一次,科室遇到一個“白內障術后囊袋阻滯綜合癥”患者,此病為白內障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但由于一些醫生缺乏診斷能力或者經驗不足,往往會漏診,就像批卷老師總是知道你哪里會犯錯。基于豐富的實戰經驗,王從毅知道很多醫生會漏診。所以他利用晨會交班查房的時候組織大家,給白內障人工晶體中心年輕醫生詳細講解,讓每位醫生裂隙燈下檢查患者的眼部表現,尤其早期裂隙燈下的改變及如何鑒別,讓大家了解此類病癥的治療方式,提高全科的診療水平。
臨床水平的提高與科研創新是息息相關的。雖然已到花甲之年,王從毅仍然沒有放松自己在臨床科研之路的腳步,近幾年連續立項省級科技攻關項目兩項、市級科技攻關項目兩項,獲得西安市科技進步獎一項。
潤物無聲育人,滴水穿石鑄業。對王從毅而言,培養一個優秀的醫生要比自己的榮譽重要的多,也快樂的多。他始終覺得,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建立完整的人才梯隊才能合力幫助更多的病人。多年來,王從毅為基層培訓、培養專科醫生500余人次,多次承擔復明助殘醫療下鄉活動,并遠赴新疆等邊遠地區完成免費復明手術數千例,其嚴謹的工作,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受到眾多患者的贊譽及同行的認可。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雖已快到退休的年紀,但王從毅從來沒有停止過前進的步伐,仍然為醫院、為患者發揮著余熱,為一方百姓的光明事業保駕護航。
為緩解如今緊張的醫患關系,鳳凰網陜西在健康頻道持續打造鳳凰醫療類暖新聞。深度挖掘醫患間充滿正能量、暖人心扉的故事,宣傳醫患關系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