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源自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中秋節普及于漢代,漢代是中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據記載,在漢代時,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亦有出現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晉時期中秋節在中國北方地區還不流行。
唐代時中秋風俗在中國北方地區已流行。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并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北宋時期,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
明清時期,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周 代
漢 代
唐 代
宋 代
明 清
中秋之夜,月兒嬋娟,牽起了千年的思緒,傳承了千年的習俗。讓我們一同穿越千年的歷史,踏上一場文化之旅,探尋中秋的傳統之美。
掃碼參與答題
祭月
很早,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辦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
賞月
中秋賞月,是指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觀看滿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于魏晉時期,盛于唐宋。傳說嫦娥為保丹藥不落入惡人之手,誤食后升天奔月,恰值農歷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因思念她,而在這一天賞月、吃月餅,盼其歸來。
觀潮
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一首詩。在古代,在浙江地區,觀潮是中秋節除了賞月之外的又一個中秋活動。
燃燈
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中秋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掄火把
一般在八月十四晚上開始,到十六日晚結束,實為男青壯年的力氣活。平日里,大人們不讓小孩玩火,只有在這三天,小男孩也可以跟著大人們痛快的玩上一回。紅彤彤的火把轉到誰家的門前,熱情的主人都會喜呼呼地從家中端出煙盤兒、月餅盤兒遞給看熱鬧人們。
吃團圓餅
陜西中秋節民間講究“吃團圓餅,表團圓情”。每當到了中秋節,婦女們就開始忙活,和面,拌料,家家要做團圓饃,這種餅有兩層,中間夾芝麻,或是裹著糖,或是大油。上層用大花碗扣一個圓圈,象征月亮。
吃西瓜
中秋佳節,陜西人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它作為解暑良品,性寒涼,糖多,能清熱瀉火,具有寬中下氣、利尿、治血痢、解酒毒的功效。
送柿子
關中地區盛產柿子。中秋節前,正是柿子成熟的季節,房前屋后,到處掛滿了火紅的柿子。此時的柿子口感最好、營養價值最高。因此,在周至縣等一些地區的村莊形成了中秋節送柿子的習俗。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娥:被白發、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謝卻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尤未睡,早鴉啼。嫩寒無賴羅衣薄,休傍闌干角,最愁人,燈欲落,雁還飛。
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輪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