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構建能源共同體
2015年08月21日 15:29
來源:人民網
2011年9月,中國、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四國發表《西安倡議》,
原標題:絲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構建能源共同體
(《當代世界》2015年第6期總403期第一作者:吳大輝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教授,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第二作者:祝輝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校政治學教研部)
2015年5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簽署并發表了《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依照該聲明,“俄方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愿與中方密切合作,推動落實該倡議。中方支持俄方積極推進歐亞經濟聯盟框架內一體化進程,并將啟動與歐亞經濟聯盟經貿合作方面的協議談判。雙方將共同協商,努力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相對接,確保地區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維護地區和平與發展”。該聯合聲明進一步明確了兩大機制對接的原則,即“雙方將秉持透明、相互尊重、平等、各種一體化機制相互補充、向亞洲和歐洲各有關方開放等原則,通過雙邊和多邊機制,特別是上海合作組織平臺開展合作”。
該聯合聲明的簽署意味著中國首倡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正式啟動了戰略對接的進程。結合聯合聲明中所提出的雙方優先合作領域,本文嘗試從中俄雙方構建絲路能源共同體的角度,探討絲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應優先啟動的基礎性工作。
一、構建絲路經濟帶能源共同體的迫切性
始于2014年的國際油價下跌再次暴露了當今能源政治領域迫切的現實問題,即作為世界級的能源生產和出口國的俄羅斯、中亞國家和伊朗,作為世界級的能源進口和消費國的中國和印度,缺乏世界油氣的話語權,即國際能源價格(特別是油氣價格)仍然受制于美國和歐佩克國家。換言之,世界油氣價格市場的指揮棒依然掌握在美國的手中。
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使歐洲對俄羅斯能源需求發生轉變,大批俄羅斯金融能源公司無法在西方市場獲得融資和金融服務,很多至關重要的開發項目陷入困境,加上美歐對俄羅斯的制裁逐步升級,美國通過外交、軍事、經濟等多種途徑操控油氣價格,削弱俄羅斯對國際油氣市場的影響力,這對以能源行業為支柱的俄羅斯經濟產生了巨大沖擊。俄聯邦海關署數據顯示,2014年俄羅斯天然氣出口收入總額為547億美元,同比下降18.6%;天然氣出口量為1726億立方米,同比下降12.1%。2014年俄石油出口收入總額為1539億美元,同比下降11.4%;石油出口量為2.23億噸,同比下降5.6%。這些困境客觀上將長期存在,俄羅斯在世界油氣市場所占份額將隨時面臨著美國與歐佩克國家的聯手沖擊。
盡管石油價格的下跌暫時有利于中國的能源進口,但是作為中國原油主要進口地區的中東和非洲并不太平,這兩個地區的動蕩無疑會威脅中國的石油安全。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石油的地理邊界將長期處于中東和非洲的“動蕩弧”上。更為關鍵的是,在目前的世界能源運行體制的框架下,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中國在世界能源市場“靠天吃飯”的弱勢話語權地位很難迅速得到改善。據中國石油大學國際石油政治研究中心預測,2020年前中國經濟保持7%—7.5%的增速,進口原油日均830萬桶,自產原油420萬桶(年均2.1億噸),2020年年均消費石油6.25億噸,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6%。
另一個石油天然氣資源相對貧乏的大國印度和中國面臨著同樣不堪的境遇。印度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僅占世界儲量的0.3%和0.7%。由于國內能源資源儲存和產量嚴重不足,印度油氣對外依存度不斷走高。印度權威機構預測,到2030年,印度90%的石油和天然氣將來源于國外,確保能源安全成為印度對外戰略的重中之重。向北獲取俄羅斯油田開采權;向西建立伊朗到印度的能源安全通道是印度能源戰略的重要體現。因此,中亞、俄羅斯、伊朗豐富的油氣資源是中國和印度尋求能源進口多元化,確保能源供應安全的重要基礎,是這一地區打造能源共同體的現實依據。
擺脫這樣被動局面的可行性選擇就是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共同體,即在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已有的雙邊和多邊能源合作的基礎上,構建包括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對話伙伴國和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涵蓋能源上游、中游和下游合作領域的多邊戰略協調機制,進而在此基礎上打造北美、歐洲、亞洲三大市場之外的第四大原油交易市場——歐亞市場,并在西德克薩斯原油、北海布倫特原油、中東產迪拜原油之后推出自己的價格指標原油——歐亞原油。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