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和他相約:死后同葬成都沙河堡
2017年03月29日 18:28
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李劼人和他相約:死后同葬成都沙河堡作家李劼人在少年時期,曾與一位同窗好友相約,死后同葬成都東郊沙河堡。后來,這位同窗客死德國,李劼人實現諾言,將好友的骨灰接回成都,直到下葬前,李劼人將好友骨灰

王光祈在溫江區的故居。

四川音樂學院內的王光祈之墓。

李劼人(最左)、曾琦、王光祈(最右)合影,攝于1918年。李劼人故居紀念館供圖
原標題:李劼人和他相約:死后同葬成都沙河堡
作家李劼人在少年時期,曾與一位同窗好友相約,死后同葬成都東郊沙河堡。后來,這位同窗客死德國,李劼人實現諾言,將好友的骨灰接回成都,直到下葬前,李劼人將好友骨灰存放在自己家中長達5年之久。李劼人的這位同窗好友名叫王光祈,他為何讓李劼人如此厚待?
地理坐標:
成都市溫江區柳城東街社區社學巷6號,音樂學家、社會活動家王光祈舊居。——成都歷史老建筑系列④
成都市溫江區柳城東街社區社學巷6號,一棵高大的香樟樹以它傘蓋一般的樹冠,遮住一座小四合院。這座木質墻體、青瓦蓋頂的院子,就是音樂學家、社會活動家王光祈曾經念私塾的讀書處,這座王光祈舊居,被列入成都市第四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
如今的私塾還剩兩排正房,房屋主體全由木頭打造,門口立柱和墻上,布滿了蟲蛀的小孔,這是100多年歲月留下的痕跡。正房中間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小時候的王光祈或許就在這個天井里,和其他學童一起嬉戲玩鬧。
1902年,年僅10歲的王光祈被母親送到社學巷私塾學習,王光祈在這里一呆就是5年。當年的私塾先生名叫黃玉珊,是當地一位學識淵博的儒生。
年幼的王光祈與其他學童有些不同,他在9歲前就讀完了《三字經》和《百家姓》。不僅如此,他還是個音樂迷,童年時就會吹簫奏笛。多年的國學浸淫和音樂底子,為王光祈后來人生中取得的成就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中學同窗相遇
從“互不待見”到引為知己
1908年,16歲的王光祈走出社學巷私塾,考入當時的四川高等學堂分設的中學丙班。隔壁的丁班有一個名叫李家祥的學生,他就是后來名滿全國的作家李劼人。
第二年,李劼人因為成績好被提升到了丙班,跟王光祈成為同班同學。雖是同班,但王光祈和李劼人最初卻“互不待見”。“兩人因為生活習慣和處事風格不同,幾乎沒有往來,甚至有所隔膜。”李劼人研究專家郭志強告訴記者。
轉機發生在1911年,李劼人讀到了王光祈的詩作,“驚其才思之余亦起了惺惺相惜之心”。于是“志趣之交不拘細謹”,二人在這一年里交情大進,一步步成為知己,并一直持續終生。
“王光祈和李劼人同齡,中學畢業后,有段時間兩人都沒找到工作,都很清閑,經常結伴到少城公園(成都人民公園前身)轉耍。”四川省圖書館副館長、李劼人研究學會會長王嘉陵說,也是在那一段時間,李劼人寫出了第一部白話文小說。
在此之后的歲月中,李劼人和王光祈見面和共處的時間并不多,但不論他們是一個在成都一個在北京,還是一個在法國一個在德國,他們的命運始終交織在一起。
[責任編輯:王琳瑤]
- 好文

- 欽佩

- 喜歡

- 淚奔

- 可愛

- 思考

免責聲明
- 除鳳凰網注明之服務條款外,其它因使用鳳凰網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知識 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包括因下載而感染電腦病毒),鳳凰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 任何透過鳳凰網網頁而鏈接及得到之資訊、產品及服務,鳳凰網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鳳凰網內所有內容并不反映任何鳳凰網之意見及觀點。
- 鳳凰網認為,一切網民在進入鳳凰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已經仔細看過本條款并完全同意。 敬請諒解。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