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和他相約:死后同葬成都沙河堡
2017年03月29日 18:28
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李劼人和他相約:死后同葬成都沙河堡作家李劼人在少年時期,曾與一位同窗好友相約,死后同葬成都東郊沙河堡。后來,這位同窗客死德國,李劼人實現諾言,將好友的骨灰接回成都,直到下葬前,李劼人將好友骨灰
沙汀參與尋找
墓碑最終落址四川音樂學院
走進四川音樂學院本部,進正門左拐,直行100米左右,有一片小樹林。林中有個涼亭,亭子正中,便安放著王光祈的墓碑。
王光祈墓碑為何又移到了四川音樂學院?此事的參與者、四川音樂學院教授畢興向記者講述了這段往事。
1980年春天,當時的川音老院長常蘇民從北京回來,在一次會議上頗有感慨地說,在北京訪問的日本東京大學岸邊成雄教授十分關心中國對王光祈的研究情況,他是最早研究王光祈的東亞學者。畢興說,“那次會上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王光祈是何許人也”。
從那時起,四川音樂學院的韓立文、畢興兩位教授開始主導王光祈研究。“當時有關領導還有作家沙汀,都開始積極尋找王光祈的墓碑,在李劼人故居附近找到了。但王光祈的墓已經被推平,墓碑就在荒草叢中,四川省文化廳的人把墓碑抬到了李劼人故居內。后來,四川音樂學院給省文化廳寫了一份報告,希望把王光祈的墓碑遷到音樂學院。”畢興回憶,1983年,王光祈墓碑就遷到了現在的位置,并修建了紀念碑亭。
2012年,四川音樂學院成立了王光祈學術研究中心。
從成都市溫江區柳城東街社區社學巷6號走出的愛好音樂的少年王光祈,如今站成一座塑像,矗立在四川音樂學院的校園里,被四處飄蕩的音符圍繞,永遠。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董興生 攝影 劉陳平
人物簡介
他與李大釗發起“少年中國學會”
王光祈對中國音樂學最大的貢獻是完成了《中國音樂史》的寫作,他一面向國內介紹歐洲音樂,一面向歐洲介紹中國古典音樂。
“中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若是沒有王光祈,此時的音樂史就沒了!”四川音樂學院教授朱澤民生前曾如此評價。
四川音樂學院王光祈學術研究中心秘書長趙崇華教授介紹,王光祈是中國比較音樂學的奠基人和開創者,他最早用比較方法,研究中國民族音樂和其他民族音樂,他也因此成為我國最早獲得世界承認和肯定的音樂學家。
王光祈曾創作過一些音樂作品,詞曲生動、朗朗上口。其中一首《燕子》的歌詞寫道:“燕子尾巴,好像叉叉,一年要搬兩回家……”
在王光祈短暫的一生中,有一段經歷不容忽視。1919年7月1日,李大釗、周太玄、王光祈等7人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北京總會正式成立,王光祈被選為學會執行部主任。
實際上,王光祈是“少年中國學會”第一個倡議者,早在1918年6月15日,他就提出了擬建“少年中國學會”的想法。學會成立前,王光祈就邀請在成都的李劼人加入,并于1919年6月15日,在成都成立由李劼人擔任書記的分會。
“吾人最終之目的,即為創造‘少年中國’。夫少年中國之形式為何如乎?則應之曰:吾人所欲創造之‘少年中國’,則適于二十世紀之‘少年中國’是也。”王光祈對少年中國學會傾注大量心血。除了作為核心發起人,王光祈還作為介紹人,親自介紹趙世炎、張聞天、惲代英等人入會。![]()
[責任編輯:王琳瑤]
- 好文

- 欽佩

- 喜歡

- 淚奔

- 可愛

- 思考

免責聲明
- 除鳳凰網注明之服務條款外,其它因使用鳳凰網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知識 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包括因下載而感染電腦病毒),鳳凰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 任何透過鳳凰網網頁而鏈接及得到之資訊、產品及服務,鳳凰網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鳳凰網內所有內容并不反映任何鳳凰網之意見及觀點。
- 鳳凰網認為,一切網民在進入鳳凰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已經仔細看過本條款并完全同意。 敬請諒解。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