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和他相約:死后同葬成都沙河堡
2017年03月29日 18:28
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李劼人和他相約:死后同葬成都沙河堡作家李劼人在少年時期,曾與一位同窗好友相約,死后同葬成都東郊沙河堡。后來,這位同窗客死德國,李劼人實現諾言,將好友的骨灰接回成都,直到下葬前,李劼人將好友骨灰

五四運動時期的王光祈。

王光祈著作。
北平成都搭檔駐
京記者王光祈親歷五四運動
中學畢業后,王光祈在成都流連了一陣之后,不得不回到溫江老家,成為一名待業青年。當時的他無論是生活還是精神上,都十分窘迫。“王光祈存銀的當鋪在辛亥年末的‘成都兵變’中被洗劫,使得全家衣食交困。”鐘思遠介紹說。
然而禍不單行,1912年到1913年底,先是王光祈的兒子因病夭折,緊接著母親羅氏不堪打擊與世長辭,時隔不久,王光祈的女兒也因天花夭折。接二連三的喪親之痛后,第二年春天,王光祈決定走出家門,施展自己的抱負。
途經瀘縣(今瀘州市)時,王光祈與當時在此工作的李劼人短暫相聚。分手后,王光祈賦詩一首以表心志:“千載憂難已,深宵劍自鳴;直行終有路,何必計枯榮。”
出川后的王光祈去了很多地方求職,最終在北平清史館謀得書記員一職。此時的李劼人已回到成都,擔任《四川群報》主筆。李劼人便聘請王光祈做了該報駐京記者。
此后數年間,李劼人又參與創辦《川報》并出任社長兼總編輯,王光祈又成為《川報》駐京記者。李劼人和王光祈成為一對搭檔,共同報道了“五四運動”等眾多歷史事件。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王光祈不斷把北平的情況寫成報道,用電文發回成都,親身經歷了五四運動全過程,同時也號召四川青年聲援北平。李劼人也在王光祈發回成都的報道前添加按語,表明報紙的態度。“五四運動在四川的傳播,跟他們倆有很大的關系。”王嘉陵告訴記者。李劼人的妻子楊叔捃曾撰文寫道,“王光祈的報道在當時的成都投下了一個大的爆炸彈”。
意外客死德國
李劼人將其骨灰存放家中五年
1920年4月,王光祈遠赴德國勤工儉學,路過法國巴黎時,當時正在巴黎的李劼人專程到火車站迎接。王光祈在巴黎呆了三天,這是兩人最后一次見面。到德國后,王光祈和李劼人一直有書信往來。
1936年1月12日,年僅44歲的王光祈在德國波恩突發腦溢血逝世,消息傳回國內,各界無不痛惜。4月19日,在成都文廟西街成公中學舉行追悼會,李劼人等一干生前好友都前往悼念。
當年10月,王光祈的骨灰被寄到了上海,再由上海轉運回成都,安放在李劼人家中。“為什么沒有寄回王光祈的老家,原因不清楚,但由此可見李劼人和王光祈確實情誼深厚。”王嘉陵說。
直到1941年冬,李劼人、周太玄、魏時珍等人將王光祈的骨灰安葬在成都沙河堡李劼人住宅附近的墓地里,李劼人專門從樂山買回一塊青石為之立碑。碑文由“中國腸腔動物之父”周太玄手書:“溫江王光祈先生之墓”。
李劼人對王光祈的情義還不止于此。有一段特殊時期,王光祈的墓碑不得不遷移,李劼人將墓碑運到自己家中存放,以防破損。
為什么一定要葬在沙河堡呢?王嘉陵
介紹,當時他們那一幫同學好友,大都集中居住在沙河堡一帶。不僅如此,年輕時的王光祈與李劼人、周太玄、魏時珍等,曾在成都東郊菱角堰周太玄家聚會,仿照“桃園結義”,相約死后同葬此地。
[責任編輯:王琳瑤]
- 好文

- 欽佩

- 喜歡

- 淚奔

- 可愛

- 思考

免責聲明
- 除鳳凰網注明之服務條款外,其它因使用鳳凰網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知識 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包括因下載而感染電腦病毒),鳳凰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 任何透過鳳凰網網頁而鏈接及得到之資訊、產品及服務,鳳凰網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鳳凰網內所有內容并不反映任何鳳凰網之意見及觀點。
- 鳳凰網認為,一切網民在進入鳳凰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已經仔細看過本條款并完全同意。 敬請諒解。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