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至3月11日,陜西省將舉辦精品文藝演出、群眾文化活動、非遺體驗展示、旅游宣傳促銷、文旅惠民利、對外文化傳播等6個方面1800余項活動,為全省人民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奉上春節“文旅大餐”。
傳說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聯盟首領)繼部落聯盟首領,帶領著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正月初一(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
我國古代有一種叫做“年”的奇怪的野獸,其生性兇殘,每年春冬之交,常常出來傷害人畜和毀壞田園,鬧得人心惶惶,人人懼怕。當時,有些比較聰明勇敢的人,想出了一個巧妙之計:在院子架起木材堆,大門外擺著桌子,桌上放豬頭、牛頭、羊頭、狗頭和雄黃酒等。那個叫“年”的怪獸看見豬頭、羊頭等之后,立即趕來,張開血盆大口,想飽餐一頓。人們看見怪獸來了,馬上點燃柴堆,敲起鑼鼓,大放鞭炮,頓時火光沖天,鑼鼓、鞭炮響聲不絕,把怪獸嚇得落荒而逃。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過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豐登的意思。幾千年來,人們一直把農歷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初一作為“年日”,每逢這一天,到處鑼鼓喧天,喜氣洋洋,以后人們就把這一天看做一歲之首,一年開始,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華人的一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各種各樣的春節習俗中蘊藏著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也蘊含著古人對新一代人的美好期望。
相傳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云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國君,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為紀念他,就把初一定為“年”。
年初一賀新歲,年初二回娘家,年初三赤口日,年初四接財神......鳳凰網陜西《節俗研習社》特別為大家準備了春節傳統年俗知識問答,快來挑戰吧!
唐代
宋代
明代
清代
2024新年福氣“接龍”